本报记者 李婧璇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的下一步体现形式必然是网络化的。可是‘网络化’是个巨大的范畴,网络的本质是互联互通,并不是将纸质版内容单纯地数字化并放到网络上,就是‘网络版’了。”《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总主编刘德培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谈及《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的未来出版形式,如是表达了自己的思考。
2017年年底,国家重点出版工程、素有“中国医学科学的‘地标性’出版工程”之称的《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历经近10年编纂面世。据刘德培介绍,在《中华医学百科全书》项目申请之初,项目组曾经明确计划了后期的电子版和网络版,可是随着纸质版的进行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我们关注到了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飞跃性变革。比如早几年大家很热衷的‘电子版’概念,目前其实已经很难独立于网络存在,那么它与网络版有什么区别,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刘德培和编辑出版团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在我们看来,对知识,尤其是对医学知识的研究和认识,一直是一个稳定发展并不断融合的过程。医学知识本身并未受到互联网大潮的影响失去自身的发展节奏,所以《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的核心根本——以解释单独的医学概念为目标的条目形式和以条目树状结构体现的学科知识体系并未失去其时代适应性。”刘德培认为,需要融合发展适应时代的是承载这些知识的载体,比如目前我们使用的纸书形式和未来有可能使用的网络化途径。
“但是作为出版人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出版’的核心目的是向读者传递知识和信息,技术手段是‘术’不是‘道’,不能本末倒置让技术手段反过来决定知识的形式甚至内容。”刘德培表示,在此前提之下,《中华医学百科全书》项目组与很多家互联网领域相关公司展开过研讨,大家一致认同,在《中华医学百科全书》项目中,技术能在下一步的知识传播和推广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前提是不能采用互联网行业传统的以关注和点击为目标的传播形式,必须针对有价值的知识确立起真正的传播效果评估体系,才能在此基础上确立传播方式、建设传播平台。
在刘德培看来,对于《中华医学百科全书》项目而言,更重要的目标不是提供“深”的或者“浅”的知识,而是最“全、准、精、新”的知识,其中的“准”可能更重要。“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封闭的、有审核机制和自净途径的知识平台,保证一切收录的知识经过专家作者、专家审核者、编辑编审组、专业读者等的层层把关,将准确的知识负责任地传播给全社会,在互联网纷繁复杂的信息洪流中确立起系统的医学科学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