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注册?立即注册 会员登录


出版社出版图书的物理展示空间有限,但出版社组织活动的延伸空间无限。出版社围绕图书内容策划的各种活动,既是图书出版流程的外向型延伸,也是图书内容在新的多维空间的传播和展示。出版社在与相关单位优势互补的合作中,把更多社会资源转化为出版社的有效资源,在图书出版与相关延伸活动的互动中,打造出版社的资源共享生态圈,以此扩大图书影响,提高图书的社会效益,拓展市场半径。
通过延伸活动链接各种社会资源
出版社出版图书的目的,在于通过密集型、大容量的知识、信息的输出和传播,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对人们的思想和心理产生有效的影响,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和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出版社生产的精神产品的价值,在于传播、积累文化,在于传承文明,在于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出版社的规模和体量虽然有限,但出版社精神产品的影响力无限。优秀的图书,在人们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及社会风尚的形成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而且传之久远,可以影响几代人。
图书,特别是主题图书的出版,是出版社为工作大局和经济建设服务的一种形式,是图书出版功能发挥的一种途径,也是图书出版活动的开始,而非终结。出版图书和组织相关活动,都是传播知识、扩大影响、吸引关注、形成舆情的有效形式,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与组织的相关延伸活动,成了出版业不可或缺的两个组成部分。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为延伸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具有社会关注度的话题和内容支撑。围绕图书内容组织的创意活动,为图书内容的传播打造了新空间,这既是图书出版的延伸,也是对图书内容的检验。活动开展中搜集到的、来自市场第一线的信息反馈及相关数据,有助于拓宽编辑的选题思路、丰富编辑思想、扩大图书影响、强化出版社的服务功能、形成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图书延伸活动的开展,为出版服务内涵的拓展和图书功能的拓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施展空间,形成了有助于出版社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共享生态圈。
出版社组织图书延伸活动的过程,也是出版社与相关合作单位之间寻求利益共同点、营造资源共享空间、把更多社会资源转化为出版社的有效资源、扩大出版社的资源“库存量”的过程。活动策划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出版社“链接”四面八方社会中介的平台优势,以对标大局的主题活动为抓手,寻找出版社与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公约数,并以此作为出版社资源与社会资源的连接点,营造出版社与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共享空间,实现出版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无缝对接,把更多的社会资源转化为出版社可开发、可利用的有效资源。在资源从分散到集中、从闲置到有用、从潜藏到显现、从分享到共享的转化中,生成新的、社会需要的精神财富。
图书出版与延伸活动的举办是服务大局
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和经济建设服务,既是对图书出版的要求,是出版社义不容辞的职责和永恒的主题,同时也是出版社在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做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近年来,不少出版社组织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创意主题活动,拓宽了图书出版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和经济建设提供多样化服务的路径,刷新了大众对于图书出版全面融入经济建设的认识,为图书“两个效益”的提升带来了新的机遇。
在我国的政治制度环境中,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和经济建设,就是社会舆论的主旋律,是社会公众的关注点,出版社只有牢固树立为大局服务的思想,唱响主旋律,才能拥有最大的发展空间,占据最为广阔的市场。如江西高校出版社在出版“新时期出版人改革亲历自述丛书”的同时,发挥丛书聚焦出版改革主题的优势,策划了延伸项目——出版改革成果系列宣讲活动,得到了中国出版协会的高度重视。该活动由中国出版协会主办,中国出版协会国际合作出版工作委员会协办,江西高校出版社和北京书友之家文化交流公司承办,组建了以柳斌杰理事长为顾问,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为团长的宣讲团。中国出版协会联合地方出版协会及出版集团,对系列宣讲活动的地点、内容、组织工作等进行了精心筹划,为出版改革成果系列宣讲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江西高校出版社与中国出版协会在总结、宣讲40年出版改革成果,促进出版业高质量发展这个重大主题上,找到了共同语言,形成了新的共识。在中国出版协会及相关地方出版协会、出版集团的主办、支持下,出版改革成果宣讲团先后在北京、上海、成都、西安、杭州和深圳举行了6场宣讲报告会,借助书展等活动形成的人气和氛围,扩大了宣讲报告会的影响,有力地配合了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同时也扩大了丛书的社会影响。